閱讀的忍耐力
中國是禮儀之幫﹐上過月先給客人話待客態度怠慢﹐又給人教訓了中國文化最基本的 - 虛懷若谷。講真﹐我真係無咁好耐性﹐我可十二小時不斷看書﹐也可寫五﹑六個鐘篇文﹐有次執起毛筆便不放手寫了十幾小時﹐可是看到荒謬無稽之事﹐卻是一分鐘也難忍。恰好前幾天在看老子﹐讀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見《韓非子解老篇》(*1)﹑《莊子知北遊》(*2)﹐也討厭虛偽外在的禮儀﹐只要取情﹑好質﹐由心底對得住天地良心便夠。可以見得﹐很多人心目中的禮也只是多餘的虛偽﹐林生大聲喊冤﹐回想起來﹐其實我們的禮貌已經是太多了﹐多到有點偽學術。不是嗎? 他講了幾句謬論﹐我地就成班人出來招呼佢﹐還要逐點說教﹐不是禮貌得太緊要了嗎?...其實好比有個客人到訪﹐走到你大廳中間痞低就疴篤屎﹐如果像古人「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飾」﹐一腳伸佢出門不是更爽快嗎? 我地又要解釋佢那篤屎如何臭﹐如何不適當。哈﹐想到這裡﹐明白了為何阮籍﹑崔宗之等人﹐對很多事白眼便算﹐可能就係慳番啖氣﹐而且事情不點破,保留對方的面子,雙方不會撕臉。講明了對方哪裡不好,對方哪受得了? 輕狂有性格﹐本來也不是什麼壞事﹐但如狂士禰衡(*3)把天下人皆作酒甕飯囊﹐又只怕也沒什麼好收場。
昨日在報上看了陶傑短評:雪中送炭(*4)﹐ 先明白了林忌短評這名字從何而來。老實說﹐不是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新聞﹐我是不再買報紙的了。因為如果還保持日日看報的習慣﹐我怕不是會血壓偏高﹐就是怕會影響智商。(哈﹐星期日那些維園阿佰﹐可能就是有閱報這種習慣。)隨了頭條幾件‘半’事實﹐其餘便是誇張誇大﹑喊冤呻鬱﹑揭人私隱﹑娛記色文(老實講﹐要看那‘半’色情就倒不如直接去色情網)。現在做一個好的評論員﹐分析力不需要高﹐只要迎合大眾口味﹐就必定大有觀眾。2007年5月5日陶傑短評:還是叉鴨飯好﹐第一句:『澳門五一動亂,深層結構,輿論七嘴八舌,「阿媽係女人」,指出樓價貴、工資低,貧富懸殊,是深層原因。』今日十號﹐林忌就有篇:「控煙辦唔知阿媽係女人」。才子就是才子﹐既然佢地覺得佢地講嘅係「阿媽係女人」﹐人所皆知嘅事﹐點解還要佢地呢D 咁聰明嘅人講解多次呢? 因為佢地既看透識破了「中國人性好內鬥、幸災樂禍」的弱點﹐又可同時大腳大腳咁踩中國人如何醜陋:「炎黃子孫骨子裡舔美崇洋﹐... ﹐又豈會不如中國糞青喊打、跟洋人拍拖的章子怡的荷李活片酬一樣...(自:還是叉鴨飯好)」究竟算唔算做真人show, 示範中國的黑暗面呢? 不過唔使怕﹐只要佢地心內首先做晒英國貴族﹑印尼華橋...就能名正言順﹐有資格排評我們這些低賤嘅‘中國’糞青﹑膠人﹑渾人了!
英國的 Kenneth Tynan 寫﹐"A critic is a man who knows the way but can’t drive the car." 但如過指點不出方向的評論員﹐還能不能叫評論員呢? 係唔係呼天搶地就係評論呢? 其實我也想過﹐能不能怪人呢﹐講真世界咁多事評﹐又有乜比罵一﹑兩個人民公敵或政府政策更大快人心? 正如英國的 George Orwell 講﹐"The belly comes before the soul." 人地都係呃兩餐飯食嗟﹐又會否是自己要求太高? 說到尾﹐就是要用低俗的語言吸引低俗的觀眾﹐前一陣子見個做傳媒的人寫了段大意是: 現在傳媒的目標就是 LCD lowest common denominator﹐即係大眾基層﹐傳媒現今已不介意去扭曲現實去得到更廣大的民眾支持。我同時想起是英國作家 Samuel Johnson 寫過的一句﹐"Integrity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 and useless, and knowledge without integrity is dangerous and dreadful." 看著才子之內涵欠奉﹐或林忌的知識加內涵俱欠﹐都覺異常反感。 把瑣事寫到嘩眾取寵﹐或是如陶翻炒「八萬五」博中上層支持﹐也見不到什麼公認的美。又令我想起英國作家 G.K. Chesterton 一句﹐"A weak mind is like a microscope, which magnifies trifling things but cannot receive great ones." 不過可能又如英國的Oscar Wilde寫到﹐"We are never more true to ourselves than when we are inconsistent." ﹐他們的雙重標準也是在表露出自己的真我本性。先寫篇"名人的無恥與雙重標準"﹐跟著便同場自己加演﹐問你死未?
這些名人﹐口口聲聲講中國人的劣根性有幾準確﹐恕我才疏學淺﹐不懂辨識。其實只要你踩人﹐就會有人睇﹐無論反對也好﹐附和也好﹐都會有人想睇下某方點死。我是在踩人嗎? 我是因嫉妒而寫嗎? 我寫完後也問一問自己的動機﹐是我忍受不了世間的荒謬嗎? 陶傑只是因應市場需要嗎? 我想﹐其實自己都係寫翻學術性﹐或書本上的有趣事﹐或寫寫故事﹐甚至寫寫書法劃劃畫﹐世界值得罵的人太多﹐可是時間太少﹐而且如果見一個﹐罵一個﹐又豈不變了和他們一樣﹐是否他們也因工作需要而變得麻木無恥? 無論如何﹐也不想變了如英國的 Winston Churchill 所說的fanatic: "A fanatic is someone who can’t change his mind and won’t change the subject."
另記:如果不知所云﹐看完無名火起 九篇文﹐百多個留言便有頭緒﹐不過還是算了罷﹐別浪費時間。
*1:「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飾。夫恃貌而論情者﹐其情惡也﹔須飾而論質者﹐其質衰也。何以論之?和氏之璧,不飾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飾以銀黃,其質之美,物不足以飾之。夫物之待飾而後者,其質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間,其禮樸而不明,故曰:『禮薄也。』凡物不並盛,陰陽是也。理相奪予,威德是也。實厚者貌薄,父子之禮是也。由是觀之,禮繁者實心衰也。然則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者也。眾人之為禮也, 人應則輕歡,不應則責怨。今為禮者事通人之樸心,而資之以相責之分,能毋爭乎?有爭則亂,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
*2:『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
*3:「呼孔融為大兒,呼楊修為小兒,荀彧猶強可與語。過此以往,皆木梗泥偶,似人而無人氣,皆酒甕飯囊耳。」《抱朴子.彈禰》
*4: 原文: 『澳門暴亂,何鏵指出,是少數別有用心者,把矛頭指向其本人。但隨即傳出中南海消息,指中方不滿何鏵「任人唯親」,不聽中央旳話,本地華文傳媒,紛紛跟進,指指點點,問何鏵幾時會「腳痛」淪為「董二世」?內情如何,不得而知,但何鏵治澳,七年來太成功,槍打出頭鳥,易招嫉妒,卻是事實。中華民族追求集體平庸,難容有個性的剛勇之士,最好家家都是武大郎開店,一起比矮,混日子糊弄過關。何鏵治澳,且不說拉斯維加斯之夢實現,還有蔡瀾美食坊,還治出一個國際級的文化藝術館,辦過傅抱石、石濤與八大山人的深度畫展,場刊印刷精美,免費附送,筆者兩次渡海參觀學習,覺得兩千年來,中國文化何曾如此受過尊重?感動得熱淚盈眶。無論聲色犬馬,還是琴棋書畫,何鏵不但是港人之友,還是中國文化的衞士,澳門五一暴徒要搞掉何鏵,香港人堅決不答應。嫌樓價太高,不如香港人把董建華送給你們如何?來個「八萬五」包管一年之內,下挫七成,那時你們還不火燒路環?值此危難之際,香港人應該行動起來,由這個周末起,提倡「消費挺何鏵,使錢救澳門」的港澳心連心大行動,扶老攜幼,一起過大海,賭錢搥骨、看畫展聽音樂,先由曾特首率三司十一局帶隊宣慰更佳,打破「支那人一盤散沙」、「中國人性好內鬥、幸災樂禍」的美日歐西神話,如此則港澳幸甚,民族幸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