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07

經濟分析

香港人﹐講完天氣外就喜歡講股市﹐有些人因為它一夜富貴﹐也有些人因它損手爛腳。最近看了無線特備節目十年中一集"股照炒﹐馬照跑"﹐當中就講到一個補鞋匠如何廿幾歲就風光的有車有樓﹐又如何在失敗後甘於平淡。經濟﹐從來就是數字上的遊戲﹐反映不到現實的經濟狀態﹐個個也知市場過熱﹐但可無端端不勞而獲﹐誰人身處局內也不捨得放手。有些人﹐認為這就是拼博精神﹐但我卻認為很多也只是賭仔心理。如果看過補鼠夾﹐就知道當中的反彈有時是可以致命的﹐不過明知山有虎又如何? 唯有小心奕奕﹐咪點咪點﹐希望不要觸動了機關﹐或打下時不要夾中自己。心情就好似玩jenga, 明知木塔總會跌下﹐但又會一條一條繼續拿下﹐過咗海就神仙。

昨夜看財經報告﹐中央擴大QDII機制﹐容許內地有更多海外投資渠道﹐在本星期五個交易日﹐恆指累積升1300點。時富資產管理聯席董事 - 姚浩然﹐講了幾句好鬼利害"預測":「呢幾日呢個累積升幅呢就比較急D﹐咁所以變咗暫時係二萬二千點之前來講呢﹐確實會有D 阻力㗎﹐咁但係後市方面來講呢﹐我想信有機會係衝上二萬二千點嘅樓上﹐但係是否能夠係企得穩呢個水平來講呢﹐可能就要睇下D資金係會唔會繼續﹐嗯...即係話繼續流入來。」前三句﹐係話因為關口位所以阻住未必會升﹔跟著兩句﹐係遲點仍可能有機會會繼續升﹔最後就係﹐如果有資金流入就會升。我就覺得無論股市是升是跌﹐佢都一定中啦﹐你覺呢? "An economist is an expert who will know tomorrow why the things he predicted yesterday didn't happen today." - Laurence J. Peter

其實這也不是這財經分析人的問題﹐而是我發覺現代很多行業﹐做到某個level﹐就必需對自己的演詞做好套裝備﹐隨了用一大堆jargon令自己變得在行﹐就要無論如何都識補鑊﹐有責任就婉轉卸膊﹐而最最最緊要的還是懂得如何講完等如無講﹐無棱兩可﹐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每個人也對市場同樣帶著樂觀性保守的態度﹐又正在密切留意市場的現有風險﹐如果在未來中央的宏調沒對股市做成巨大的影響﹐資金的流入﹐就必定會令恆指升穿心理關口。過熱的市場﹐當然連帶有泡沫爆破的危機﹐但係大眾對市場仍然有信心﹐得到資金的支持﹐我們還是可審慎地對明天懷著信心的...有危必有機﹐最後還是循例學李超人口吻對各位忠告一句:量力而為﹐還有為自己準備個斬纜價用來止蝕(一般提議是高位的85%)。否則蔡楓華也可變蔡瘋華﹐神童輝也可變神經輝﹐人﹐是否一定要名和利才可以介定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呢? 嘻﹐再看看﹐可能自己也是講完等於無講﹐寫完等於無寫﹐人生﹐也許就是活在這無奈的重覆當中......

談談天氣說說瘋

上星期五有個中﹑小學嘅老死問我這星期有無興趣去參加個我們那屆的舊生聚會﹐我見得個十零人去﹐都廢事嘥時間(時間本身就必然是拿來浪費的﹐不過我寧可浪費在自己喜歡的事上。)。 十年前可能就會好雀躍﹐但今時今日發覺見班舊同學差不多比見個陌生人更陌生﹐因為連和陌生人說的話題也會像顯得格外牽強。婉拒之後﹐跟著我們便為天氣談了一會。嘻﹐"Don't knock the weather. If it didn't change once in a while, nine out of ten people couldn't start a conversation." - Kin Hubbard.

不過我們不是在談最近的天氣﹐而是談地球暖化的問題﹐。他支持環保﹐和我也對此話題爭論過好幾次﹐甚至間中也有小小火藥味﹐不過我同佢由細識到大嘅老友﹐都唔會計較一兩句口舌之爭。今次他send 了段短片"Interesting Argument About Global Warming"﹐認為這個理論很好﹐選擇環保是最理智的做法。首先﹐聽下去﹐在四個選擇之中﹐似乎選擇環保就最理智。這種運用巴斯卡賭注的考證﹐霎然一看大部份人也必定覺得大條道理﹐不過﹐要先假設環保就能阻止地球暖化﹐又假設了二氧化炭就是暖化的誘因﹐又假設金錢就是解決環境的首要因素(從教育下手?)﹐又假設暖化是種災害(熱帶雨林不見得因為熱就生命受到威脅﹐反而是繁衍出最多生物品種的地方。) 的確﹐如過又不介意第三世界得不到適當發展所傷亡的人命﹐又不介意政府花掉大量資源在未得到證實的假定上﹐環保真的像今時今日的唯一選擇。生存在七﹑八十年代的人﹐不知還記不記得起﹐當時科學家認為地球在冷卻﹐公眾所怕的是冰河時期﹐但現在什麼公司也要環保﹐否則地球就會太熱。

地球暖了﹐這幾年也不用懷疑﹐舊年香港真正凍的時間也不到十來廿日。所懷疑的﹐就是暖化的因由﹐現在普遍的理論是二氧化炭引起的溫室效應﹐但看過BBC 製作的"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後﹐暖化的理論又像多了很多疑點。上次也寫過《PLM 鐵三角》﹐自上次至今﹐又看過最少五﹑六十篇不同的論文﹐報告﹔說實﹐自己既然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就只能聽聽這些所謂專家的意見。看著兩邊的科學家各有自己的一番道理﹐各方實牙實齒的證據﹐我讀過後只覺"可能如此"和"未可知"。看看歷史以來的溫度:



再看看歷史以來的二氧化炭含量:



也不覺天氣暖了是因為二氧化炭。不要忘記﹐現代人認為工業產生的二氧化炭﹐只佔大氣層中佔的0.038%二氧化炭中的約3%﹐由頭到尾環保團體hardsell 要減少的﹐是少於0.00114%的排氣。而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和 Kyoto Protocol 等團體﹐花掉的人力物力可影響到的大概可能約是100年後有約半度攝氏的差別。但當今天有人質疑環保﹐就彷彿已是觸動了碰不得的話題﹐因為我們現今的社會實在有太多人靠"環保"兩個字揾食。到最終﹐銀紙就是最碰不得的﹐如果你聽到有人說:「這個不是金錢問題﹐而是原則問題。」那麼九成九必定是金錢在作祟。Y2K﹐這條千年蟲﹐自95-96年起累積到01年﹐最後的估計就價值約1-3兆美元﹐單單美國也佔約800億美元。是無中生有的恐慌﹐還是銀紙解決了問題? 其實保育﹑環保﹐本身一點也不是壞事﹐不過所謂環保就越來越過份﹐而且政府也介入越來越多﹐在室外不見人煙的地方食支煙都犯法。

在古代神就代表了社會的權威﹐但現在科學已經構成另一種信念。可能﹐這就是人性﹐活在恐懼之中使生命有了價值﹐好的道理﹐壞的道理﹐總勝過要接受社會沒一定道理。呢個地球真係要到世界末日嗎? 地震﹑龍卷風﹑水災﹑旱災﹑海嘯... 我絕對不相信是的﹐人類一直就生存在一個在活動的星體之上﹐版圖一直就未停止過移動﹐每一刻地球也有千五個雷暴﹐每年也最少有九十個風暴... 暴力﹑破壞﹑混亂。變動﹐就是地球上最穩定的現象。可能﹐地球總有一天不適宜生存﹐因為所有星球也正在死亡。像人生﹐有開始就會有終結。

是世界末日嗎? 不是﹐這﹐就是世界﹐由混沌而開始﹐由混亂作終結。

----------------------------------------------------------------------

我也想遲點重新整理看過的資料而寫多篇較清淅的文﹐不過又實在不想用這麼多時間。想起能夠淺顯易懂把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交代得清清楚楚的﹐天下間恐怕只得此人:

6/12/07

B & Q

上星期行過個新商場逼餐死(本來也不想去)﹐原來連鋪都未開曬﹐甚至很多地方也未裝修好。裡面開了間和Home Depot有點接近的家居店B&Q﹐講真﹐隨了地點隔涉﹐我覺得有些貨物也不切合本地需要﹐香港有幾多人可以買得起間有花園嘅屋? 佢哋賣lawn product嘅對象是什麼人? 我對香港有無咁大個DIY market極感懷疑。

上面有間叫spotlight 嘅 art, craft & hobbies 鋪﹐我也很懷疑是否能切合市場需求﹐像墨西哥的piñata 都賣﹐在香港又點揾個後園來顆樹去綁隻嘢? 我聽到有些顧客在問做乜連紙紮公仔都有得賣。店內有些油彩對我來說也有吸引力﹐得又只局限於廉價的內陸油彩﹐好些少的意大利﹑法國貨都無。不過又回到地方問題﹐香港彈丸之地﹐在家內劃油畫其實就差不多等同自殺﹐點用turpentine或mineral oil開油﹑洗筆? 唔焗鬼死就奇。

兩間嘢內地貨居多﹐價錢又唔係抵到爛﹐無論交通﹑選擇﹐我暫時對這商場的印像不太好。

6/11/07

祼之罪

祼露是罪行嗎?

大衛像一個十七呎的雕塑﹐在十五世紀﹐由 Michelangelo 以 disegno(*1) 的手法造成﹐也經歷了幾次災難﹔1527年佛羅倫斯暴動中被敲斷左前臂﹐又比雷劈過﹐1991年仲比個痴線佬鑿腳趾﹐每年就有一百二十萬左右的人去看這件作品﹐是件人類藝術歷史上﹐暴光率最高的石像之一(*2)。在文藝復興的時代﹐研究男性胴體也是在研究神﹐因此男性的形態也成為當時藝術的可尋覓的最高點。至於被現代社會評為不雅﹐其實也不只一次﹐97年為了慶祝耶路撒冷為大衛王皇朝的三千週年﹐佛羅倫斯市本來也想送個翻版大衛像﹐但由於色情理由被拒﹐結果就送咗下面呢個著住條裙嘅 Verrocchio 青銅復製大衛像。


教徒其實與其擔心條不足令人興奮雀仔﹐不如先擔心一下這個以色列王的為人﹐關於大衛王的故事多出於撒母耳記(上﹑下)﹑列王記(上﹑下)﹐他大約三十歲就被封為王﹐管治了Israel﹑Syria﹑Jordan 一帶以及可能更廣的版圖。大衛有八個妻子(當然同佢個仔就無得比(*3))﹐最後的那個Bathsheba(她的身世卻有出入(*4))卻是偷回來的﹐首先就偷窺﹐看完她出浴後﹐就跟著和她偷情。甚至後來因為這個情人有了自己的骨肉﹐就用計把她原來的丈夫(*5)謀殺了﹐再而佔為己有。放心﹐神是大公無私的﹐因為大衛的錯﹐這個孽種出生不到幾天﹐神就用重疾使之夭折(依天主教說墮胎是不成的﹐因此如果是孽種﹐大應生出來後才掟死﹐相信才大快神心)。David 隨了正式八個妻子﹐在外也和不少女人誕下兒女﹐大衛後來在內戰中殺了叛變的兒子Absalom ﹐他和Maachah 誕下的女兒Tamar 就給他和Ahinoam 所生的兒子Amnon 強姦了。以下四幅﹐也是描繪Bathsheba出浴的油畫。

左: Bathsheba at the Bath, Sebastiano Ricci, 1720's. 右: Bathsheba in her Bath, Sebastiano Ricci, c 1725.
這兩幅也屬十七世紀同一個作家的手筆。不過兩幅給人的感覺也很不同﹐第二幅小心看﹐還會在對面欄杆見到偷窺的大衛。而托盤的女侍頭部也明顯被修改過﹐背後的黑雲也是為了掩飾改動才加上的。舊作雖然仔細﹐但光線的對比第二幅就吸引得多。


左: Bathsheba at her bath, Cornelis Cornelisz. van Haarlem (1562-1638), 1594年作品, 油畫.右: Bathsheba, Paul Cezanne, 1885-90年間作品, 油畫, Musee Granet.
十五世紀中女性也多了份圓潤的感覺﹐其實覺得這幅過於灰暗﹐動作又有點不自然。嘻﹐至於隔籬這幅抽象式的作品﹐我就未有足夠的藝術情操去懂得欣賞。隨了題目﹐我也不知該如何把這後印像派畫像聯想到主角身上。


左: Baigneuse, Etienne-Maurice Falconet, 1757-60年間作品, 81cm高石像. 右: Baigneuse, Joseph-Charles Marin, 1803-05作品, 白大理石雕塑, 在Louvre Museum.



看著上面兩個出浴雕像的照片﹐看著這兩幅不同角度的 Venus de Milo 照片﹐可否令人聯想到性﹐是可以的吧。有些人認為藝術只不過在模仿現實﹐有些人認為只是藝術家捕捉自己眼中的剎那人性﹐無論是怎樣﹐我們作為觀眾的﹐眼中隨了吸收別人投射的境像﹐也會隨著自己的主觀﹐看見自己想見的東西。世上虛偽的人就是那麼多﹐連自己的身體也不敢面對﹐活在對道德的誤解當中﹐心內有了邪惡﹐眼中便能看見邪惡。一見到肉體就想起性﹐一見到胸部就是色情﹐沒辦法﹐人性內心的邪惡﹐就是如此沒法抹淨。

美國大法官Robert Jackson說過: "The price of freedom of religion, or of speech, or of the press, is that we must put up with a good deal of rubbish." 自由﹐本身就存在著自我矛盾。無論是少數人在忍受著多數的笨蛋﹐還是多數的笨蛋也忍受另外多數的笨蛋﹐每個人能做的就是活在這荒謬當中﹐嘻﹐如 Einstein 所說: "Only two things are infinite, the universe and human stupidity, and I'm not sure about the former." 對著每天大叫自由萬歲﹐爭取民主的人﹐我卻只能引這句作結: "People demand freedom of speech as a compensation for the freedom of thought which they seldom use." - Søren Kierkegaard

(到這裡﹐大概用了為了寫這文章所存圖片的三份一。其實很多想寫的部份也未能觸及﹐哈﹐也是眼高手低的原故吧﹐為免被人投訴不雅﹐寫未出便不要寫﹐齋看看畫﹐也是番樂趣。)
-----------------------------------------------------------------------

*1: Disegno is the design, usually in the form of a drawing, that the artist had in mind before beginning to carve or paint their work. The concept of disegno is related to the inspiration of the artist and their imagination.
*2: Some suggest the head and hands were created larger to represent thinking with the brain and working with the hands, while the genitals were created smaller to imply that David was not allowing himself to make decisions with pleasure in mind. 其實我覺得是人想得太多了﹐就算更好更偉大的雕塑家也是人﹐人就是會給自己的視感欺騙。有時因為工作時所處的角度﹐便很容易構成誤差﹐可能在小件的作品較難發覺﹐不過如果在大件的作品便易生問題。但就算後來發覺了﹐也很難叫作家一下子放棄之前付出了的工程。
*3: (1Kings 11:3) "And he had seven hundred wives, princesses, and three hundred concubines: and his wives turned away his heart. "
*4: (2 Samuel 11:3) "And David sent and enquired after the woman. And one said, Is not this Bathsheba, the daughter of Eliam, the wife of Uriah the Hittite?"
(1 Chronicles 3:5) "And these were born unto him in Jerusalem; Shimea, and Shobab, and Nathan, and Solomon, four, of Bathshua the daughter of Ammiel:"
*5: 他的丈夫Uriah the Hittite﹐應該算是外地人﹐Hittites (also Hethites) and Children of Heth, translating Hebrew חתי HTY and בני-חת BNY-HT are the second of the eleven Canaanite nations in the Hebrew Bible. 在創世記賣過地給Abraham的民族﹐在出埃及記33﹑34被天使驅逐的民族﹐又在 Deuteronomy 20:17 被認為是該滅掉的民族﹐在(1Kings 11:1)那族的女子就也為所羅門所愛﹐據考證是屬現今土耳其一帶的印歐系民族。在歷史和聖經上仍對這個民族有所爭議。

6/7/07

尋找美麗

由個幾星期前看了句簡單的問題:「甚麼屬不雅?」就一直在想﹐甚麼是美﹐甚麼是不美? 單單要爭論那樣東西才能算是美﹐那樣不美﹐就已經難乎其難﹐何況「不雅」隨了在美感的評價外﹐又注入了道德的價值﹐牽涉了價值觀的﹐就更是沒有結論。因為支持不同意見的人也大可各執一詞﹐至死方休。對將來來說﹐我已經知道是個沒完沒了的話題﹐不過對於短暫的一刻﹐究竟可不可以找尋個方法去界定「美」這回事呢? 在公眾可否有個易被接受﹐又較接近事實的公義呢? 於是﹐就在心內不斷轉出各樣古怪的念頭﹐看著些書本﹑文章﹑油畫﹑祼像﹑藝術品﹐嘗試在不同的作品中得到啟發...心想﹐就算尋不到真理﹐起碼也總算在思想上﹑視覺上享受了﹐隨了時間外也沒什麼大損失﹐因此結論已經不是我關注的問題。

人﹐普遍也愛"美"﹐有些東西比說玫瑰﹐可能你問一百人﹐相信最少也會有七﹑八成人同意它是美的。但如果你問為何是美﹐要解釋有怎樣的條件才算是美﹐我相信能夠解答的人不多﹐也無一定的標準答案﹐可能最簡單貼切的答案就是:「喜歡﹐所以就美。」我想了很久﹐怎樣才可公平一點開始寫這個題目呢? 決定以一天短短個零鐘內﹐所看的﹐所想的事故來做個開端:《接受﹑忍受﹑難受》。公平嗎? 一點也不公平﹐純緒是我個人對外界的評價。因為﹐人﹐只要一接觸到社會﹐就會不斷對身邊的事作出評價﹐特別在﹐自己通常是最易受到豁免的 (我就見過兩件豬扒在地鐵公然討論邊個邊個明星姐仔唔夠靚﹐問你死未? 當然﹐可能是我的主觀矇蔽了她們的美感﹔不過﹐我想信佢哋都可以矇蔽不少人。唔好笑﹐你點知唔係你? 哈! 不過又不用踩我﹐我也不是什麼靚仔﹐最近也討厭鏡中出現的那個麻甩佬。) 喜歡批評﹐可能因為批評的同時也反影著一種對自我價值肯定的作用。

哈﹐當想到人其實連自己的存在也未能確實﹐對自己的認知也很有限﹐就想去解決社會對外界應如何判斷。內心在此也先對自己的愚蠢笑了一會﹐跟著就笑自己柏拉圖式的無知(所知亦有限﹐故亦忠於此)。最近﹐自己打開想寫的話題越來越簡單﹐也越來越難寫(加埋懶﹐就嘔極都嘔唔出篇文)﹐像寫一文時﹐其實對社會﹑法制﹑傳統﹑道德﹑教育﹑藝術... 千絲萬縷都一一想過﹐明明就是有牽連﹐但是越想就是越迷糊。藝術﹐應該如 Wittgenstein 式的開放﹐認為藝術是一切文化社會開放平臺的思想概念交合﹔或是該如 Plato 對藝術之否定﹐認為藝術是虛假而不能達到理性的。又或如 Freud 或 Marcuse﹐認為只不過是抽離現實的幻想﹔Freud 甚至又計埋落性和暴力受抑壓條數度﹐是忘了現實的享受。

其實寫這篇文章也只不過一時興之所至﹐不過這個「興之所至」的"興"字﹐也就是問題的核心﹐甚麼動力在推動人類不斷追尋藝術這行為呢? 是有意識或無意識﹐是表達還是含蓄﹐是解放還是抑制﹐還是通通只不過是巧合? 開始時﹐想從人類的快樂處著手﹐寫藝術的行為﹑價值(*1)﹐但除了越寫越長﹐牽連也越來越廣﹐再牽涉入經濟﹑政治的原素﹐頓感有心無力。藝術既粉飾著不少沉悶的人生﹐也可以滋潤心靈。不過藝術就是花時間﹐使我想起 Mark Twain 寫過這句"A classic is something that everybody wants to have read and nobody wants to read." 至於創造藝術對自己心靈上的價值﹐還有在市場上的實質價值。我想這句最能夠表達: "Nothing is more useful than water; but it will purchase scarce anything; scarce anything can be had in exchange for it. A diamond, on the contrary, has scarce any value in use; but a very great quantity of other goods may frequently be had in exchange for it." – Adam Smith,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當然﹐Adam Smith那時代又怎會估唔到﹐在現金社會﹐賣水都可以賺到買鑽石。) 因此﹐藝術家不死﹐便很少能成為名畫(因此﹐無論我多喜歡﹐我也放棄追求藝術)。到最終﹐看到這篇 birgit 的文﹐還是覺得做小朋友容易:「喜歡﹐所以就美。」

(由於開頭想得過多﹐現今把很多沉悶的理論刪去﹐把另外寫關於畫﹑裸體﹑藝術上的道德的部份另外編輯﹐等到下次心血來潮先完成。)
---------------------------------------------------------------------------------
*1: Plato 嘗試以利己主義 Egoism 去解釋﹐認為人類所有行為也是出於self-interest的動機﹐而在The Republic當中更認為個人的interest 和社會的 interest 也該是相同的。Thomas Hobbes 在 The Leviathan 一書中﹐就認為我們每個有選擇性的行為當中﹐也多少會對自己有點利益﹐否決了利他主義 Altruism 的存在﹐因此Hobbes 其實也可算是享樂主義 Hedonism 的支持者。不過如果拿半世紀後的John Locke 比較一下﹐他們對權力的出發點卻有不同﹐在不相同的政治體系。Hedonism 是 Epicurus(341-270BC) 提起的﹐如果當時科學已有今天的發達﹐會否他也會仍然把"性"列為不需要的天然渴求? 十九世紀﹐Jeremy Bentham, John Stuart Mill 把公元前的希臘享樂主義和社會接軌﹐形成了功利主義﹐認為人的選擇認該要令社會大多數的人得益/得到快樂。但當多數人的利益和個人利益發生了衝突﹐會否因為因為人數多就剝奪了少數人的基本權利?

6/1/07

接受﹑忍受﹑難受

前天外出﹐在巴士上經過灣仔﹐過了警署幾條街﹐從上層看到街邊有個送貨赤著上身﹑搭住條毛巾嘅肥呀伯﹐倚在貨上坐﹐見他的眼光隨著一個剛出大廈的少女﹐目不轉睛﹑垂涎欲滴般看著牛仔短裙下的雙腿。過多幾個街口﹐我見坐我前面個四十鬆嘅四眼佬側目注視﹐擰晒頭咁望條街﹐隨他的目光看過去﹐是個穿了灰色短裙﹑化了過濃艷妝的少女(其實一般香港女性的complexion﹐也不適合化藍色的妝)。人﹐自小便會被灌輸審美的標準﹐要去界定美或不美﹐或多或少﹐也是由能夠接觸什麼而影響。我印像之中﹐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對「美」這種價值觀有清淅記憶/感覺/判斷是剛剛讀幼稚園﹐當時有幅貓的圖畫要回家填顏色﹐我好像拿起鮮艷的紅色就想油﹐那時母親提議了藍色不是更好嗎? 又印了兩幅﹐劃了不同的顏色﹐給我比較﹐那時﹐是種突然的喜悅﹐想﹐說﹐真美﹔可能因此﹐也較愛藍。

在金鐘高等法院下了車﹐然後就轉乘地鐵到銅鑼灣﹐一落到地鐵站內﹐就見個瘋漢在大堂橫過﹐雖然最少也有五米距離﹐但是鼻子還是拾了他走過的氣味痕跡﹐令人厭惡的油垢﹑尿齷味﹐想起篇舊文。講真莫說接納﹐接近我也是不敢的﹐對住這類"神人"﹐就唯有敬而遠之。說開話來﹐他可對社會做成的傷害﹐也不過幾米範圍﹐遠遠比一兩個白痴高官的少。雖然搭地鐵僅僅短短的兩個站﹐不過入到車廂後﹐又有個基督徒用他的手提通話為我提供娛樂﹐大意大概是: 他打了個電話給個女性﹐又話他們的對話是屬靈的恩賜(擺明就溝女啦!)。跟著又用尖聲刺耳的八婆口吻﹐在說人長短﹐我臨落車時﹐聽了句精警到爆嘅評語: 「其實呀﹐有好多同事呀﹐成日講埋晒的無聊嘢﹐唔係淨係無聊咁簡單㗎。其實佢哋唔知咋﹐佢哋講嘅嘢係好多負面嘅訊息㗎。我都稔﹐唔好以為無聊就無害先得㗎﹐因為佢哋D 負面訊息已經好似針咁﹐係咁插埋來﹐傷害住我哋嘅屬靈...」我瞟了他一眼便下車﹐對他笑了一下﹐自己心想﹐原來現在的所謂信了教﹐個人心靈的純潔﹐是要由攻擊他人開始﹐難怪社會越來越不能包容了。